表面活性劑是指能顯著降低液體的表面張力和液液界面張力的物質(zhì)。它們的分子都由極性的親水基和非極性的憎水基兩部分組成。親水部分常見的為羧基、硫酸酯、磺酸基、胺基、季銨基、羥基等,憎水部分則為長鏈烷烴和芳烴為代表的基團(tuán)。
由于它們具有既親水又親油的兩親性質(zhì),因而在化學(xué)清洗時(shí)可使清洗溶液表面性質(zhì)改變,使其具有較低的表面張力,較好的潤濕性與起泡性。根據(jù)表面活性部分所帶電荷的不同可將表面活性劑分為陰離子型、陽離子型、非離子型與兩性型四大類。
利用表面活性劑作為載體,在一定條件下,可將碘與聚醇醚或PVP絡(luò)合,即為廣泛使用的碘伏消毒劑,可克服碘的黃染、不易脫色的缺點(diǎn)。目前已經(jīng)成為醫(yī)療注射、醫(yī)院外科手術(shù)的首 選消毒劑。
利用洗滌劑的增溶作用,很早以前人們就將酚類與陰離子表面活性劑混合使用。例如來蘇兒(Lysol)消毒液,即煤酚皂溶液,是以3種甲酚(Cresol)異構(gòu)體(鄰位、間位、對(duì)位)為主的煤焦油分餾物(195℃~205℃ )與肥皂配成的復(fù)方。具體配方為:甲酚500mL,植物油173g,氫氧化鈉27g,蒸餾水適量(全量1000mL)。配制時(shí),先以植物油與氫氧化鈉制成肥皂,趁熱加入甲酚與蒸餾水。肥皂的作用是使甲酚易溶于水中,并具有降低表面張力的作用。